重庆渝北区最大的分类信息综合网站

热门搜索: 渝北 两路 两江新区 渝北新闻

查看: 5086|回复: 0

张成讲易浅谈易经

[复制链接]

103

主题

0

回帖

-116

积分

游客

积分
-116
发表于 2018-8-18 10:38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张成讲易浅谈易经
从春秋时期诸多历史典籍中《易》占功能的记载、微言义理的发挥,再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蜂出并作、激荡相摩,《易传》堪称先秦时期中国思想之集大成。当时各家各派之所以重视《周易》,正是从中领悟到了“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”,看到了其中深藏的“推天道以明人事”的内在力量,进而试图贯通自然秩序与人事秩序。也恰恰是《周易》“弥纶天地之道”的这一本质特征,使其在先秦时期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众多典籍之中无出其右,卓然不群。
“六艺”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了无以撼动的正统地位,兴儒学、重教化的形势则不断把易学推向当时思想文化舞台的前沿。从汉代开始《周易》被尊崇为群经之首,这一地位的形成,有着深刻的社会、政治、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。

张成讲易浅谈易经

张成讲易浅谈易经
经传合编本《周易》作为儒家特别重要的五种经典之一,因其特有的教化功能,满足了汉代政治与文化方面的需要,受到了统治者的大加推崇。汉儒大都精通易学,同时又热衷探讨掺杂以阴阳、五行、灾异思想的天人之学,“借天象以示儆”来劝勉君主,使其怀有忧惧、敬畏之心。《周易》中“观天之神道,而四时不忒;圣人以神道设教,而天下服矣”蕴含的天人之道不仅是汉代天人之学内在的思想渊源,同时也关乎汉儒通经致用之术。汉儒通经致用正是建立在深谙《春秋》与阴阳等灾异学说的基础之上的,体现了汉代经学的重要特色。而《周易》通过“推天道以明人事”的思维方式,恰恰迎合了汉儒借通经致用而享有干禄地位之资的需要,遂成为他们不断引经立说的理论根据。
汉成帝时期,刘向、刘歆等人开始大规模整理文献典籍,不仅将《六艺略》提升至诸类典籍书目编排中的首位,而且在《六艺略》中,又将《易》位列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之前。源于《七略》的《汉书·艺文志》有言:“五者,盖五常之道,相须而备,而《易》为之原。故曰《易》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,言与天地为终始也。”“《易》为之原”,实乃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论断。刘向、刘歆父子指出,就历史久远而言,易道亘古不变,与天地齐等;就典籍的重要程度而言,《周易》普遍包络“天地之道”,为“五常之道”的本原,《周易》蕴含的易道对于其他五经彼此配合、以随世而变的“五常之道”更具指导意义。《周易》冠居群经之首,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,表明了刘向、刘歆父子在儒家经典的地位、性质、功能及相互关系上的深刻省察。“《易》为之原”的论断,对后世学者无疑具有积极的学术启迪之功。如果从汉代经学演变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,不难发现,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易学观念的确是对汉代天人之学的升华和总结。《周易》列“六经”之首的排序,可以看出以刘向、刘歆父子为代表的汉儒对《周易》的特殊地位颇为重视和推崇。这里既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,又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,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汉代乃至后来学术发展的走向和趋势。
张成讲易浅谈易经内容根据张成老师易经应用智慧内容整理而成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使用 高级模式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重庆防诈骗广告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